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游褒禅山记讲解?
褒禅山古称华山,自古以来为佛教文化圣地。唐贞观12年(公元638年),唐玄奘***高僧慧褒禅师结庐于此,潜修20余年,圆寂后获五色舍利子若干粒,其***便将“华山”改为“褒禅山”,且兴建寺宇,谓“慧空禅院”。
公元1054年4月,北宋文学家、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改革家王安石游览此山,写下了千古名篇《游褒禅山记》(现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高中必修教材),集中展示了华阳洞的“险、奇、美、绝”四大特点。洞内历代文人雅士泼墨于洞壁,镌刻于岩石。
2001年华阳洞内的摩崖石刻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对象,褒禅山华阳洞被誉为天下第一名洞,洞内钟乳石倒挂,怪石嶙峋。华阳洞探明长度为5000多米,现开发可供游览的长度为1600米。整个洞群分前洞、后洞、天洞、地洞,洞中有洞,洞洞相通,洞中有河,河上泛舟。移步换景,神奇虚幻。
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。怎么翻译?
此句出自宋代王安石的游记《游褒禅山记》。意思是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。也就是说做学问的人对看到的东西不能一味直接拿来用,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思考,分辨正误,谨慎***用。 句式: 判断句这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。“此”是主语;“所以”由结构助词“所”和介词“以”组成,相当于现代汉语的“……的原因”。慎取:谨慎取舍。
游褒禅山记第四段大意?
游褒禅山记第四段,借仆碑抒发感慨。提出治学必须***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。
《游褒禅山记》是北宋的政治家、思想家王安石在卸任舒州通判的归途中游褒禅山后,以追忆形式所写的一篇游记。全文因事见理,夹叙夹议,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,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,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。世之奇伟、瑰怪、非常之观,常在险远,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。
作品赏析
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,与一般游记不同,独具特色。全文按照记叙和议论的层次,可分五段。
1、游褒禅山记第四段落大意:
发表议论,与上文记游、记碑相照应。
提出:做事当“尽吾志”以赴之,治学应“深思而慎取”
2、《游褒禅山记》中心思想:
游褒禅山记一文通过记叙游览褒禅山,进而议论抒发了感想:无论治学处事,都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,才能无讥无悔,同时还应该有“深思而慎取”的态度。对于今天,仍有其积极意义。今天我们也强调立志,我们所说的“志”,和王安石所说的“志”,具体内容虽然不同,但“尽吾志”的精神,“深思慎取”的态度,仍有借鉴意义
游褒姒山记?
褒禅山亦谓之华山。唐浮图①慧褒②始舍③于其址④,而卒⑤葬之⑥;以故其后名⑦之曰“褒⑧禅⑨”今所谓慧空禅院者,褒之庐冢⑩也。距其院东(11五)里,所谓华山洞者,以(12)其乃(13)华山之阳(14)名之也。距洞百余步(15),有碑仆道(16),其文漫灭(17),独其为(18)文犹可识曰“花山”。今言(19)“华”如“华实”之“华”者,盖(20)音谬(21)也。
《游褒禅山记》选自《临川先生文集》,作者王安石。
王安石,字介甫,号半山,抚州临川人,北宋著名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文学家、改革家。庆历二年,王安石进士及第。历任扬州签判、鄞县知县、舒州通判等职,政绩显著。熙宁二年,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,次年拜相,主持变法。因守旧派反对,熙宁七年罢相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